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 > 正文
乡村振兴|生态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,中池镇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宽
来源:腾讯网     时间:2023-08-13 19:41:15

助力乡村振兴,产业发展是关键。近年来,中池镇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,坚持“稳桑、优粮、强畜、壮菜、扩药”工作思路,形成“一镇一业一龙头,一村一品一园区”产业格局,重点在绿色有机、品牌打造、园区带动上引领示范。持续巩固蚕桑畜牧、特色果蔬、中药材种植加工、稻渔共生等生态产业,实现农业产业扩规模、提品质、增效益。扎实推进优质粮油示范基地建设,以城镇社区、筷子铺村、东沙河村为重点,依托2个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,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,建成1500亩的优质粮油示范基地,打造地域名优农产品。


(资料图片)

朱鹮保护基地,人与自然和谐相处

在东沙河村,走在村庄的道路上,放眼望去绿色的稻田里夹杂着荷塘,一亩接着一亩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、生机盎然;田野间美丽的朱鹮翩翩起舞、四处觅食,与田间忙活的农户互不干扰,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。据中池镇宣传委员程勤磊介绍,该村目前共有耕地面积1217亩,其中水田就有488亩,是中池镇的一个种粮大村。

稻虾共养模式,生态养殖效益突出

在筷子铺村,走进成片的稻田更是让人目不暇接,微风拂过,稻浪滚滚。来到稻田深处看到农户们正在用虾笼收虾,抛笼、静置、起笼、收虾,动作一气呵成,一只只刚出水的龙虾十分肥美、活力十足。

“我们村集体经济结合粮油生产基地,与旭兴园渔业有限公司搭建产业联盟,目前共发展稻田养虾119亩,能带动村民务工20余人,这些务工群众每月能增收2000多元。”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仁翠告诉记者。

一稻一虾激起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活水,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带动百姓增收。据了解,稻虾共养是一种新型立体及高效种养的发展模式,与传统种养相比,增强龙虾、水稻的抗病能力,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,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。虾为稻田“除草、松土、增肥”,稻田为虾“供饵、遮阴、避害”,稻虾共作在田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闭环,有效提高种养效益,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协调绿色发展。

种桑养蚕模式,走上勤“茧”致富之路

青泥涧村是养蚕大村,全村以蚕桑产业为主导产业。为壮大村集体经济,青泥涧村今年争取项目,新建350平方米养蚕工厂,培育丰产桑园120亩,进一步扩大养蚕规模。

走进青泥涧村村民贺泽侠家里,发现目前桑蚕已快进入结茧期。“我们自家有桑园18亩,目前家蚕养了20多张了,一年能养六批次,共计交收鲜茧3000余斤,产收入预计在七八万左右。”桑蚕养殖基地负责人贺泽侠说道。

据了解,青泥涧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现在年养蚕50张,小蚕共育600张,两段式共育、三段式养蚕100张,全年通过蚕桑产业创收20余万元,支付劳务工资10万元以上。新建的养蚕工厂将引进机械化蚕台,专业化养殖中蚕、大蚕,由现在一年养8批次提高到一年养10--12批次,全年养蚕量预计增加30%以上,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动群众增收。

如今,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中池镇徐徐展开。

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李晨晨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