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 > 正文
开放单位附属空间,让“困”在围墙里的美景“走”出来|特评 天天微资讯
来源:深圳特区报评论部     时间:2023-05-20 00:12:34

▲上海积极推动中心城区的大学校区面向公众全面开放。图为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,现已向社会开放。

文 |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鑫


【资料图】

去年11月,上海市印发《机关、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包括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,目标在2025年开放单位附属空间100个以上。现已经建成的几个优秀试点,颇受市民欢迎。不论是夜间在公司加班的白领,或是常年在街道上维护市容、缺少暂坐地方的街道清扫人员,都能在这些单位附属绿地中暂息、闲坐、交谈。

让城市增加市民共享的绿色空间,开放单位附属绿地是较为经济、有效的方式。机关、企事业等单位的附属空间本来就是一种公共资源,让公共资源更好地回归公众,不仅提高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,同时也能增加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提高城市的美誉度。

单位附属绿地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,不能让单位附属绿地一直“养”在“深闺”里,成为只供单位员工观赏的“盆景”,而是要破除人为的限制,回到建公园、建绿地的初衷上来,让更多老百姓享受绿地之美,而不是隔离在围墙之外。

实际上,从上海率先开放的几个优秀试点看,收到了不少市民的积极反馈。一方面,公共空间变大了,可以承载的公共活动就变多了,有利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文化需求,像是构建“15分钟健身圈”“15分钟生活圈”也有了落地的载体。同时公共空间也是构建公共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场域,人们在公共空间交流、互动,有利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,增强社会的凝聚力。另一方面,开放单位附属绿地也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升级,在市民追求高品质城市生活的语境下,城市管理者主动回应,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政民关系,在城市建设上,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。

当然,开放单位附属绿地难度并不小。仅从规划上看,就存在诸多细节问题。比如开放的绿地是否涉及重新改造?改造的成本由谁负担?改造后的绿地应该承载哪些功能?再加上区位因素、城市整体规划,未来空间预留等的影响,在规划环节,就需要克服很多问题。

绿地开放了并不是终结,后期的运维也是“重头戏”,一方面不能影响原来的单位运行,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公众安全、卫生、舒适等方面的需求。这些需求的满足需要同步匹配相应的公共服务,所以开放单位附属绿地不是单纯地盘活存量空间那么简单,不能只盯着未来可能带来的价值来规划,更是要明白价值的实现,靠的是扎实的公共服务供给,以及长期的运营维护。

从这一意义上看,上海开放单位附属空间开了个好头,但想要好得长久,需要下更多功夫,探索开放单位附属空间的可行路径、长远路径,让更多人享受城市之美。

图片:央视新闻客户端

编辑:王玥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