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 > 正文
一部狂放而精致的诗篇|全球报道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  时间:2023-05-10 16:13:06


(相关资料图)

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刚上线马上就看了。现在一边听导演访谈,一边坐在电脑前发蒙。

熟悉我的观众应该都知道,我一向偏好用理性来解读电影,比如这段剧本用了个什么原理,那段镜头语言有什么目的。然而《宇宙》就正好拍在了我的“死穴”上,镜头、剧情、表演、台词,所有方面都是偏重感性、诗性、随性,甚至连导演孔大山本人的性格也是。导致我一时半会说不出话。 

比如,其他所有伪纪录片都会解释“手持镜头”的人物本体:某个主角的手机、记者的摄影机、监控摄像头等等。然而《宇宙》里的“手持镜头”本体是谁呢?孔大山说,不重要。他要的就是手持镜头的效果,至于“摄像师”这个角色存不存在或者是否自洽都不重要。前半段里所有的演员都能看到“摄影师”,还会和摄影师说话,就像ta是故事中客观存在的人物一样。然而后半段唐志军独自上山时,摄影师又变成了上帝视角,山洞里分土豆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摄影师是不是得分一个。前后的视点其实是不自洽的。

再到剧本本身,孔大山其实有许多构想和桥段,最终都没有剪进来。比如他已经拍了一段晓晓和唐志军八分钟的戏,一个失去女儿,一个父亲离异,两人本来在情感上会有交流,然而最终还是剪掉了,导致晓晓这个人物从类型片的角度来说是游离的。如果换成一个理性的编剧,八成就把这个人物删了算了,然而孔大山就随性地把这个“半成品”大大方方地放在最终版里。 

包括孔大山本人,虽然名义上剧本写了两年,但是实际上每天最多写一个小时,并且经常好几天不动笔。其他时间都在打游戏、学做饭,来躲避“写剧本”这个任务。(而我就不一样了,我只打游戏) 

如此种种随性得有些狂放的特质,单独挑出一个放在类型片里都是槽点,然而糅合在一起后反而显得浑然天成,有一种精雕细琢的粗犷。就像孙一通的诗一样,单看每一句逻辑不通,不知所云,但合起来就是诗意盎然,如梦如幻。 

只要我每一个部分都不讲逻辑,那全片就没有逻辑得很有逻辑。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